最近几天,我无意间又翻到了那本我一直念念不忘的书——《股票大作手回忆录》,结果我又重新读了一遍。
长期交易的重要性
这本书真的可以说是我的交易启蒙书,从我开始做交易到现在,我已经读了不下十遍,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。
还记得第一次读的时候,最让我印象深刻的,就是那个“老火鸡”说的那句话:“现在可是牛市啊~你懂的。”
那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,持仓的重要性。但说实话,我当时还是和大多数交易者一样,不到黄河心不死,非得在错误的路上走到底,吃了亏才开始认真思考正确的方向。
跟很多新手一样,我一开始也尝试过短线操作,结果付出了不少代价。后来我才慢慢明白,从长期来看,短线交易真的很难赚到钱。
那一年,我手里有5万块钱,结果年底只剩下了2.5万,亏了50%。但我把所有的交易记录重新梳理了一遍,发现我的胜率其实已经超过了50%,甚至接近60%。这让我有点惊讶。
但从逻辑上讲,时间越短,偶然性越大,越难稳定盈利。有没有人能靠短线做到高胜率?肯定是有,但我自己并不觉得自己那么幸运。
从那以后,我就彻底放弃了短线交易。因为我明白了背后的道理:**长期来看,短线交易是很难持续盈利的,最终只会变成券商和交易所的“养料”**。
坚持不动的策略
有了这些失败的经历之后,再读《股票大作手回忆录》的时候,老火鸡的故事让我特别有感触,甚至有点激动。尤其是看到里面这段话:“读盘能力从来没为我赚过钱,真正让我赚大钱的策略,就是坚持不动。”
那一刻,我好像突然找到了自己来时的路!感觉自己好像真的找到了打败市场的办法。从那以后,我就开始做中长线交易——就是那种“坚持不动”的策略。
但做中长线最重要的,是得找到一个确定性的方向。没有方向,你根本不知道该往哪儿坚持。
刚开始的时候,我也跟很多人一样,想用趋势跟踪的方法来判断方向。这其实是个门槛比较低、很多人在用的办法。比如均线、波浪理论什么的,我都学过、试过。
结果呢?也有赚过,也有亏过,但最后还是亏完了。
后来我就放弃了技术分析这条路,因为我发现这种方法本身就有问题。
从历史来看,从来就没有哪个技术分析大师能一直成功,最后都失败了。就连被大家奉为技术分析大师的利弗莫尔,他最后也不是靠技术分析赚钱的。他真正赚大钱的,其实是看准了大的趋势,而不是那些小波动。换句话说,不是靠研究波浪线,而是抓住了基本面的东西。
从逻辑上讲,技术分析本质上是一种统计概率的方法。它通过研究过去出现过的高胜率模式,来预测未来走势。而我本身是学统计学出身的,所以更容易看出这种方法背后的三个天然漏洞:
(接下来可以继续展开这三个漏洞)
数据不全与个体差异
当然可以,下面是我用更口语化、更接地气的方式改写这段内容:
---
**样本量不全**
现在金融发展的时间其实挺短的,真正能记录下来的金融数据,大部分都是美国的。而过去200年,全球经济看起来是往上走的,但要是拉长历史来看,这种情况并不是一直存在的。
所以,我们手头的数据本来就不是特别全,怎么还能指望它给出什么“永远正确”的结论呢?又怎么能靠这种方法,一直赚到钱呢?
---
**个体的多样性**
退一步说,就算历史数据是完整的,但每个执行的人情况都不一样啊。不同的国家,有不同的国情,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,技术分析在不同地方可能就不太适用。
举个例子,比如我统计发现一个村子中午吃红烧肉的概率是25%。但你随便找一户人家,可能这家是回族,那他们吃红烧肉的概率就是0%。你说这个数据有用吗?
再比如,2008年的时候,整个股市涨了6倍,这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再现。但如果你站在2010年回头看,可能会觉得这就是“常态”。
还有,中国的政治体制跟别国不一样,有很多国企不是以赚钱为主要目标的,很多理论到了中国就变了味,根本用不了。
---
**博弈的互动性**
假设我们找到了一个在短期内还挺有效的技术模型,比如“5日线和20日线金叉买入”,成功率有70%。但随着你的资金越来越多,这种规律就会慢慢被打破。
因为一旦很多人开始用这个方法,市场就会被你们“搞乱”了,原本有效的东西,可能就失效了。
---
这样讲是不是更像日常聊天的感觉?如果你想更正式一点或者更幽默一点,也可以告诉我,我可以再调整风格。
交易博弈与认知变现
相反,很快就有另一个聪明人发现,只要5日和20日均线出现金叉,就会有很多资金进去买。那那些想卖的人,就会故意制造这种假象,然后把手里筹码统统卖给你!
所以,就算我们找到了再好的技术模型,它最后也一定会失效,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。等它失效了,又得重新去琢磨新的模型。那既然这样,我们为什么还要在一条注定会失败的路上浪费时间呢?
放弃了技术分析,我又该靠什么去判断行情呢?
后来我慢慢想明白了背后的逻辑。
交易其实是一种博弈,既然是博弈,就肯定有输有赢。而决定这场博弈胜负的关键,在于你能不能拿到更多的信息,以及你怎么去分析这些信息。说白了,就是认知的变现。
于是,我开始学习各种基本面的东西,试着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分析、去预测。
我渐渐明白,赌涨跌和预测涨跌是完全不一样的,这也是赌博和投机最根本的区别。我知道这条路是对的,因为我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,不是靠运气或者不劳而获,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,让自己比别人看得更准一些。
投资心态的重要性
我之前一直不太明白怎么去发现市场的机会,也不太清楚市场到底在发生什么。后来我一遍又一遍地摸索、学习,慢慢开始懂了——知道为什么股票会上涨,为什么期货会下跌,也开始试着用这些理论去预测市场的走势。
说实话,我那时候还真预测对了不少行情,感觉挺牛的。但结果呢?最后还是亏了。不是因为看错了方向,而是因为我出手太早,还没等到趋势真正形成就进场了;或者是行情刚启动,我就提前卖掉了,错过了后面的大赚机会。
慢慢地,我开始意识到问题所在。就像《股票大作手回忆录》里说的那句话:“能看对方向的人很多,但能坚持不动的人才是真的厉害!”这句话我以前也看过,但一开始我理解错了。我以为大家其实都差不多,只是有些人更有耐心,只要我比别人更耐得住,就能成功。
但后来我才明白,自己完全想错了。真正的关键不在于你有没有耐心,而是在于你能不能在关键时刻控制住自己,不被情绪左右。这其实是投资中最难学的一件事。一个投机者如果不能掌握这个能力,就很难赚到大钱。
所以,现在我终于明白了:投资不只是看对方向,更重要的是在对的时候,能稳得住,不被恐惧或贪婪牵着走。
看懂才能坚持
一个人如果真的看明白了,怎么可能拿不住呢?这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。如果你知道太阳下山之后,第二天还会升起来,你还会因为黑夜而害怕吗?
结果其实很简单:如果我们没有耐心,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——我们根本没看懂,也没看对。
“看懂”和“看对”,其实是有不同层次的。
第一层的人,只看到结果,但不知道为什么,也不清楚什么时候会来,更不知道是怎么达到的。有些人可能只是凭着一种盲目的乐观在支撑自己。
比如现在很多人觉得我们现在正处在大牛市里,可你问他到底为什么这么认为,他可能就支支吾吾说不出来,或者他的判断其实是基于一些错误的理解,才得出一个看似正确的结论。
我们要明白,市场按照我们的预期走到终点,是需要一个过程的。如果我们对背后的原因、中间的过程都不清楚,那就很容易被各种诱惑和怀疑干扰,根本走不到最后。
第四层人的境界
第二层的人,他们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,也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,但他们不知道具体怎么一步步做到。一旦现实和他们想象的不太一样,他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,动摇目标。
这类人虽然有自己的理论来解释原因,但这些理论可能是错的。随着市场变化,他们的理论可能会把他们带向完全不同的方向,导致他们偏离原本的目标。
第三层的人,他们不仅知道结果、知道为什么,甚至知道整个过程是怎么来的。但他们太自信了,总想抓住每一个波动,想要把利润最大化。可现实是,我们根本不可能预测每一个细节。一旦判断错了,就可能错过一个大机会,甚至亏掉之前赚到的钱。
就像《股票大作手回忆录》里说的,利弗莫尔曾经做空10万股,他清楚地知道价格会反弹,而且每次计算都让他确信反弹是必然的,还觉得这反弹能给他带来100万的账面利润。但他就是不动,眼睁睁看着50万的利润没了,也没平仓。因为他知道,一旦平仓,他就失去了仓位,而失去仓位,就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了。
第四层的人呢,他们不仅知道结果、知道为什么,还知道大概的过程,甚至大概什么时候会发生。但他们能控制住自己的贪婪和恐惧,不被市场的短期波动干扰,坚定地持有,直到目标达成。这才是真正厉害的人。
投资的深层逻辑
我们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,比如说你娶了女神刘亦菲,有一天她跟你说:“咱们先假离婚,然后再买一套房。”这时候你大概就能明白那种心情了吧?就是那种既无奈又有点被“套路”的感觉。
当你到了投资的第四层,其实你已经为这个机会付出了很多努力,也做了很多调研,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很高。这个时候,你就不会轻易放手,因为你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么。
所以投资不只是知道表面的东西,更要明白背后的逻辑。比如你知道价格太高了之后,厂商会扩产;扩产多了就会出现供过于求;而供需变化又会带来价格波动。你还得知道,最终价格会降到能覆盖现金流的水平,行业会自我调整,政府也可能出手干预,最后市场还是会回到基本面。
真正懂的人,是坚定的、清醒的,就算别人指着鹿说这是马,他也不会动摇。
PS:这本书我看过好几个版本,个人觉得屠建锋的版本最值得一读,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。
财富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